當AI大模型扎根田間地頭,種地有了哪些新體驗?智慧農業又在重塑怎樣的生產方式?系列報道《我是AI特長生》,今天來認識一名特殊的"新農人"。
冀時客戶端報道 1個人管理600畝農田,是誰這么能干?嘿嘿,這個人就是我啦!
很高興做個自我介紹,我是農業特長生惠農智腦AI大模型。
現在正是小麥拔節關鍵期,啥時候澆水?有著十幾年經驗的老把式會說,先讓我抓把土看看。
邢臺市寧晉縣大曹莊農場 朱陽春:
你看像現在這個土吧,就是比較松散了,我覺得是該澆水了。
等等,比較松散是多松散?該澆水是哪一天?好啦大叔,這個問題還是交給我吧。現在墑情低于18%且一周內無有效降水,建議今天中午灌溉,分2-3次實施。
這可不是我一拍腦門的決定。瞧見旁邊的大高個們沒?他們是我的決策助手一一智能氣象監測站和土壤墑情監測站。他們能實時更新氣溫、濕度、光照、風速,5組地下探針可以實時捕捉0-50cm深土壤密碼。
河北綠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營銷總監 喬碩:
我們將田間采集的土壤墑情、田間氣象以及我們的作物長勢以及灌溉方式等,提供給我們的惠農智腦 AI 大模型,幫助大模型提供更多的決策。
有了信息,接下來我要調動知識庫了。在這之前,我啃下了《優質小麥種植技術》等上百本專業書籍,學習了10年氣象數據和墑情數據,上百萬張作物全生長期態勢的圖片。
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李輝:
甚至是我們不同縣域、不同鄉鎮區域的這個特點,及時地給我們平臺給予補充。
河北綠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駱晚俠:
訓練出咱們具有河北特色的 AI 模型。
現在,我分分鐘就能判斷出農作物到底冷了、熱了,還是渴了、餓了,給他們提供專屬"食譜"。
當然,要想奏好"田園交響曲",只有我這個樂隊指揮可不行,我還需要一些樂手。科研人員給我配備了全自動水肥一體機,它可以按照我的決策自動完成澆水、施肥等具體動作,確保每一株作物"喝飽吃好"。
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站長 張文杰:
理論上說你在任何地方,(我)都可以知道這塊地是不是該澆了,然后需要澆多少水?然后我啟動閥門就可以澆地?,F在精準灌溉,這樣的話能節水應該是在30%以上。
現在,搭載北斗導航等終端的無人播種機、收割機也陸續在農田大展身手,他們也將成為我的新搭子。我們這些小伙伴手拉手,讓幾千年來主要依賴經驗的傳統種田,升級成了自動化的智慧種田。
河北綠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李立博:
我們未來將持續構建病蟲害預測、產量預測和災害預測等 AI 模型,為大田作物的耕種管收全程提供科技賦能,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助力。
對了,最后還要自夸一下,我這顆AI大腦可是河北首創,在全國也是妥妥的C位。雖說現在我主攻小麥這一科目,但玉米、果蔬、中草藥的知識,我也學起來啦!相信不久的將來,咱河北的農田一定更智慧、更高產。